“不用医生望闻问切,只需要用仪器对眼像进行一下分析,就能自动判断中医证候和易发疾病,这是可行的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讲席教授程京表示。
12月4日,在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的平行论坛之一先进技术与数智传统医药论坛上,多位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围绕传统医药、大数据、AI及生命科学等议题进行报告交流,分享数字技术与传统医药融合发展的经验和成果,探讨推动数智赋能传统医药高质量发展创新道路。
会上,程京对其团队自主研发的目诊仪的介绍,吸引了国内外传统医药领域专家学者的注意,许多人纷纷表示,原来数字技术的赋能居然能为传统医药服务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。
AI技术让中医药科技感十足
“目诊仪是中医理论与AI技术相结合的产品。”程京介绍,目诊仪以中医目诊实践和西医球结膜微循环理论为基础,他表示:“人体脏腑是否生病,在眼睛上会有所表现。”其团队开发的中医望目智能诊断系统,可以结合临床大数据,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无影成像光学技术,对眼象进行高清采集、特征提取和综合分析,有助于实现个性化、智能化的中医诊断和监测,并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。
如此新颖的中医诊断仪器,让国内外专家直呼“科技感”十足,但AI对于中医药的赋能并不仅于此,程京介绍,中药治疗方面,依靠AI高性能计算方法,分析药物对基因和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,并结合中医理论指导,可以快速筛选能够逆转疾病失调通路的中药和方剂。他表示,该平台不仅可用于中药科学内涵的解析,也可形成改良或全新方剂。
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,为中医药的守正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。”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、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李梢表示,在基础研究方面,人工智能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生命复杂系统、人体复杂系统和中医药复杂体系的认识。同时,人工智能孕育出了符合中医整体特色的网络药理学等新兴学科,为科学解读中药原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。
李梢团队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,系统辨识肿瘤发生及干预机制的分子网络,并以该网络为靶标,从传统中药中发掘能有效抑制肿瘤发生的药物。“网络药理学是大数据、人工智能与医药结合的一个新兴学科,也是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新学科,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。”李梢认为,基于网络靶标的网络药理学,是大数据和AI背景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。
数据“跑起来”,传统医药服务“好起来”
“1990年,香港特别行政区医院管理局(医管局)开始实施公共医院和门诊诊所的临床应用,特别是临床管理系统(CMS)。目前,CM能处理超过1000TB的电子临床数据,每天管理超过2000 万次交易,覆盖医管局43家公立医院和超过120家门诊诊所。强大的系统支持超过7万名医疗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。”香港特别行政区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高拔升表示,智慧医疗促进了高效的临床操作。
2003年,医管局推出了中医管理信息系统(CMIS),以管理患者中医就医记录,促进西医和中医之间的合作。“CMIS使中医诊所之间能够共享病历,从而加强了门诊服务,并支持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实施。配合政府和医管局的的战略,中西医结合服务在2023年得以常规化,并扩展到香港更多公立医院。”高拔升介绍,医管局未来使命集中于大数据的应用,利用CMS和CMIS的优势,加强中西医结合服务,旨在提升以数据为主导的医疗服务,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医疗结果。
数智赋能传统医药纳入全球卫生体系
2019年5月25日,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《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(ICD-11)》,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。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分类和术语部主管罗伯特·雅各布介绍,《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(ICD-11)》包括一个题为“传统医学病证-模块1”的补充章节,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、日本、韩国和其他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了分类。ICD-11将传统医药和其他医药放在同样的框架下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,并指导临床,实现共同健康。
世界卫生组织传统、补充与整合医学部门(TCI)技术官员安尚勇介绍,世界卫生组织一直站在监测和推动其成员国传统、补充与整合医学发展的前沿。通过出版传统、补充与整合医学相关出版物,以及组织开展第三次世卫组织全球传统、补充与整合医学调查收集有关治理、服务可用性、劳动力、质量保证和患者满意度的数据,为了解传统、补充与整合医学并将其纳入全球卫生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(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秦宇龙)